大學給人的挑戰與學習態度

make it happen我接觸過不少天資聰穎、優秀可愛的小留學生,不僅是國內的家長,就連我都對他們寄予厚望,希望他們能在美國好好學習美國文化,學習獨立自主,學習關愛和奉獻,幾年後可以憑藉自己的全面能力,考上常春藤聯盟里的大學,繼續自己的人生。

但是他們有人竟常常裝着一副不在乎的樣子說:我對Ivy League沒興趣!我不在乎上什麼,專業喜歡就行了!其實,連他自己也明白,他在撒謊。

現在在很多孩子們的觀念里,都流行“興趣至上”。但是他們根本分不清楚,自己是對目標真的沒有興趣,還是自己的興趣被眼前的困難給嚇住了?他們為了臉面,不敢自我挑戰,不敢面對失敗,不敢承認事實。 總之,他們面對未來的目標缺少一種執着奮進的精神。

由於從小缺乏獨立性培養和執着精神的渲染,有不少資質一流孩子在面對考取名校或追求高目標的時候,都覺得壓力重大,沒有自信。這種矛盾和迷茫,讓他們會誤以為這些壓力及困難就說明了自己“沒興趣”,放棄吧。也有家長也是同樣態度面對兒女的對“爬藤的沒興趣“。這篇我不是以藤校”為主題,放在眼裡,因為我也不認為所有的孩子都要以常春藤為目標,常春藤只是眾多選擇中的一種。所以學生及家長不把藤校放在眼裡的觀點也合情合理。但是今天我專門以“爬藤”為題,是想藉此喻為年輕人的高端的追求目標。不奮進努力,不執着堅持,何能得以實現夢想?

 所以,作為家長,在培養孩子的執着精神的時候,可以把今天談到的常春藤換成任意一個需要堅持不懈,長時間努力才能達到的目標。但是道理不變:孩子只有曾經努力的、執着的完成過自己的目標,才能判定自己對它有沒有興趣。

 今天,我想談的是,一流母親的自我修養另一重要品格(之二):執着

通常來說,母親比父親更固守,更執着。男性喜歡冒險,挑戰,接受新事物,而女人則更希望朝自己認準的路一直走下去,不太容易改變想法。

所以在對孩子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上,母親常常也是固定的,按照自己的意見讓孩子學這個學那個,天天關心孩子做沒做作業,成績如何,是一種簡單的,重複的日常生活,這可以算是一種天然的執着。但是還有一種更深層的執着,是一種“持之以恆,堅韌不拔”的精神,是我們作為母親需要不斷的以身作則,孩子才能看到並學會的寶貴品質。這種品質一旦融入孩子的自身性格,他們在成人長大後必將大有作為。

人生目標的實現,就是源於百折不饒,持之以恆的努力。“跳躍”式的改換目標,其實就等於沒有目標,那些只是一時心血來潮的目的而已。

當今社會方方面面的誘惑很大,別說是對孩子,對年輕人,就是對我們成人,我們這些家長,要抵抗的誘惑也太多太多了。今天這個說這行賺錢快,明天那個說那樣做提拔快等等,我們該如何面對,該如何處理?

我認為原則應該是:行動之前首先必須設立好目標,一旦目標確定,就不能再三心二意,見異思遷,一天一個主意。設定目標是必要的,也應該是慎重的,是根據已有的嘗試、個人的興趣和能力而定的。經過思考後一旦確定,就應該堅持做下去,不管遇到什麼困難,決不能輕易放棄。這個原則培養的是孩子在堅定的努力中,建立起的抗挫折能力,這是將來走向成功的基礎。

我女兒六歲到日本,十一歲到美國,那時她的第一語言已經是日語了。來美國後,她說要堅持周末到日本語學校上學,不光學日語,還要上數學課,社會課等等,跟着日本本土的進度一直學下去。當她提出這個要求時,我只說了一句話:“ 不要心血來潮,決定去了就不可放棄,一直學到畢業。” 她說可以。於是剛到美國的她不管英語多忙,多累,每周六必須早起去開車一個小時之外的日本語學校,持續在日本學的全部課程,直至三年中學畢業。其實,多少次孩子和我都想放棄。好不容易得到一個周末可以休息休息,還得一早起來送孩子去上學整一天;二來學日語在美國也沒有什麼太大用處。但孩子和我還是一直堅持下來了。並且女兒在大學繼續選修日語,以至於至今她的日語水平仍然得以公認。當我看到了今天在華爾街繼續努力工作的女兒,身上那種永不放棄,永不言敗的精神時,確實得以一絲欣慰。

我周圍很多優秀學生,也包括我女兒常常問我:對一份干久了,干熟練了的工作會沒有太大的興趣,似乎沒有以前的激情,想換一份工作,這是不是叫作“不執着”了?

我認為,“不執着”說的是在還沒有達到自己的計劃目標之前,就輕易的遇難而退。這和尋找下一個新的挑戰,學習新的知識,面對新的領域是不一樣的。探索精神本身就是一種積極向上,挖掘自身潛力的表現。不該和“不執着”混淆在一起。

執着精神拓展的是生命的深度,而探索精神拓展的是生命的廣度。

在美國這個雙向選擇的社會中,一般來說調換工作會是越換越好,是一種有能力的表現。所以家長應該在這個基礎上教會孩子執着,持之以恆,知難而上,迎接挑戰。從小培養孩子尋找自身潛力,避免孩子的懶惰,避免孩子的逃避,避免孩子的放縱。

在孩子整個成長過程,最忌諱的就是家長在孩子沒有做好事情里,幫孩子尋找理由,袒護自己的孩子。尤其是在“執着”這個問題上,任何當著孩子的面似乎是“義正言辭”的為孩子辯護,絕對是對孩子不利的。這是母親本身的執着精神沒有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時刻發揮作用。這種一時放縱性的“解釋”必定給孩子極為負面的影響,而這種不利影響將會是終身的。

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會出現無數次的想要放棄的念頭,母親如果沒有抓住這些機會,把自己的執着精神傳遞給孩子,讓孩子達到目標;反而還替孩子找理由去解釋,去合理化,那麼原本沒有完成目標可能還因此有些自責的孩子,連自責也沒有了。他會認為隨時放棄是一件正常合理的事。這就是目前最常見的變化多端的“興趣”,導致變化多端的“追求”,最終一事無成!

現在的社會和文化都流行“興趣至上”,但是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,常常因怕困難,不敢承擔,只能以沒有“興趣”來對付父母好自己本人。從而讓自己的放棄成為理所應當。但是作為家長,你該如何把握在“沒興趣”和持續堅持之間,就是你家長本人的智慧和執着了。在孩子遇到了困難,動搖信心時,需要的是父母做孩子的後盾,一起化解困難,然後朝着目標繼續努力下去,而不是“心痛”孩子,支持孩子放棄。如果孩子真的沒有興趣,可以不必開始,或在經過頑強能力,克服一定困難後,達到曾經訂好的目標之後再考慮中止或者放棄,至少對孩子有所磨練,有所收穫。也能讓孩子對自己的一個交代,可以不留遺憾向其它的方向探索下去。(作者:張蓉博士 Zhang  Rong)

 

作者張蓉,在日本佐賀醫學院取得博士學位,曾經在美國范德堡大學和史坦福大學的醫學院從事醫學研究,由於在三個國家教育界長年的學習工作經驗,使得張蓉博士對教育有深刻的領悟,對各國教育的着重點也有獨到的洞察。基於今天中國留學生及家長對美國的教育體系缺乏了解,特地提出她的一點看法,但願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您一些啟發。

 

 

 

生命之光廣播電台 © 202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