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“應該一無掛慮”,使徒保羅在寫給腓立比人的信中這樣說(見腓立比書4:6ff)。說起來似乎很簡單,但實際能做到嗎?憂慮這種情緒古已有之,並不是我們現代人的專利;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體驗着某種形式的憂慮。有誰能不受憂慮的侵擾呢?
保羅的原信用希臘語寫成,其中說到“掛慮”時,保羅用的是動詞merimnao:按當時腓立比人的用法,這個詞的意思是“分心牽掛”;而在古典希臘語中,它又有“忙於做某事”的意思。很顯然,這個詞既有褒義,又有貶義。同樣,它的名詞形式(merimna)也有着雙重含義:有時用來表示“關懷、關心,牽掛”,也可能代表負面的意義,指心中的憂慮。
沒有什麼簡單的辦法能讓人做到心無掛慮。使徒保羅也沒說過,人單憑堅強的意志就能輕易卸去心頭的憂慮。在有些“硬漢”電影和電視劇里,主人公常常是卧薪嘗膽、以百折不撓的意志終獲成功。
但保羅所說的這種憂慮卻更深重,非人力所能克服。世上有些事情真的不是人的意志所能左右的:有些病症會奪去人的生命,有的氣候現象會帶來災難性的洪澇、乾旱,造成財產損毀,人員傷亡…… 雖然如此,保羅提醒我們,切莫以為造物主對於自然無能為力,無法伸出援救之手。大能的神最終會解救我們脫離一切悲傷和病痛,脫離死亡的魔掌,就現下而言,神鼓勵我們遇事向祂祈禱,而不要徒然為結果憂心忡忡。
在《聖經·新約》中,有一段耶穌造訪馬利亞和馬大兩姐妹的故事。請聽耶穌是怎麼對待馬大的憂慮的:”耶穌和門徒正前往耶路撒冷,途中進了一個村莊,遇到了一位名叫馬大的女人招呼他們到家裡做客。
馬大的妹妹馬利亞在耶穌的跟前端坐,靜心聽道;馬大卻為了預備晚餐,獨自忙個不停。主啊,我在工作,妹妹卻不動手,這可不公平啊?請你叫她來幫幫我吧。馬大對耶穌說。馬大,馬大,你給太多瑣事煩住了。要緊的事不多,只有一件,而馬利亞已選上了;這上好的福分是不會給奪走的” (路加福音10:38-42)。
馬大一片熱誠地備飯待客,這並沒有錯。而馬利亞不幫馬大做家務,這也沒有錯。馬利亞既認得來人便是救主基督,她就全心全意地守在主的跟前,沉浸在主的話語當中,只求靈性的增長。而馬大呢,她卻被太多瑣事纏身,顧不得那最重要的事了。她忙得心煩意亂,言語間火氣十足——這也是心中掛慮太多常會帶來的負面結果。
憂慮過多還常常叫人淡忘了作為基督徒應有的虔誠生活方式。耶穌講過,有一個人先是領受過福音,後來心裡只顧想着賺錢,就把福音淡忘了。他說,這樣的人就好比是荊棘叢生的土地,神的道傳進他的耳朵,就象落在荊棘叢中的種子,就是指那些聽了真道的人,因為有生活的憂慮和金錢的誘惑,以致妨礙了真道的生長,不能結出成熟的果實。(請參看馬太福音13:22。)
當對物質的關切成為生活中的首要事情時,人的靈魂就得不到足夠的滋養。而饑渴的靈魂很快就會煩躁不安。如果只用吃什麼、喝什麼、穿什麼、住什麼、玩什麼這些指標來衡量人的生活,就等於把我們的頭腦關在籠子里,和動物沒什麼兩樣。有時候,我們完完全全地沉浸在現世的思慮當中,沒給自己留下一點時間來發展屬靈的生命。我們對未來總有不安全感,就殫精竭慮地辛苦勞碌,唯恐日後的生活沒有保障。
且聽耶穌在“登山寶訓”中是怎麼教導世人的吧:“(至於其它東西,上帝自然會賜給你們。)所以不要為明天的難處煩惱,因為難處是天天有的,(只要解決了當天的問題,就已經夠了)”(馬太福音 6:34)。
耶穌一直在指引我們把心思意念指向希望和對主的信靠。整天盡想着為將來積聚財富,就會對眼前所蒙受的福分視而不見。而實際上,主的恩典無時無刻不環繞在我們身邊,哪怕是在你窮困至極的時候也並不缺乏……比方說,你所擁有的健康的身體,你能享受的這個美麗世界,親人們的關心和幫助,在禱告中與神的默契,還有,在教會中與弟兄姊妹心心相通的特殊感情……這一切難道不都是神的賜福嗎?
醫治憂慮的藥方明明白白地擺在那裡,但要世人接受它卻不容易。要培養和鞏固對神的信心,要認識到我們並不是孤立無援地在世上面對個人的憂患和疑慮。憑着信心,我們能做到站得高,看得遠,而在生活中仍持一顆謙卑的心前行,我們始終勇敢地信靠主,因為祂應允要顧念我們。正如彼得教導我們的:“你們也要把一切憂慮都卸給上帝,因為祂關懷顧念你們”(彼得前書5:7)。
©By Dr. Bill Young, Ph.D.
Abilene Christian University
翻譯:石小竹
World Christian Broadcasting
圖片:798藝術區(Beijing 798 Art District)位於北京朝陽區酒仙橋街道大山子地區。我們不知道藝術家的名字,把他的藝術品代表“憂慮”。–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