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位父親的改變

fatherdaughter有位父親非常不滿意女兒的行為。 他決定當天晚上女兒回家時,給她一份最後通牒, 如果她不同意改變,隔天就要她搬出去。他坐下來,拿出一張3×5 的小卡片,把所有希望她改變的地方都一條條寫在卡上。寫完後,他覺得自己真有難言的苦衷。

女兒遲遲不歸, 在等待中,父親把卡片翻到背面,決定寫下如果女兒同意改變,他可以改進的地方。他寫了一條又一條,眼淚忍不住流了下來,因為他發現自己該改的部份要比女兒的多的多。

女兒回來時,父親以一顆謙虛柔和的心坐下來和她深談,拿出那張卡片,先從他的那面看起。女兒的行為不久就有很大的改善。

孩子不聽話, 我們常以居高臨下的姿態要求指責他,希望他認錯悔改。有時不妨吸口氣,先不要有行動,自我反省一下,很可能問題是出自我們, 我們才是他能不能改變的關鍵。

很多時候,孩子就像一面鏡子,把我們的缺點以放大的倍數在我們面前反映出來,而我們並不自覺,對着我們的翻版大刺刺地表示不滿。

你覺得孩子對你講話粗聲粗氣沒禮貌, 注意一下你都是用什麼樣的語氣跟他說話?

你怪孩子亂動你的東西。想想當你走進他的房間,你對她的私人物品有多少尊重?

你嫌孩子脾氣壞,沒耐心,愛抱怨。先看看當他平時犯錯時,你的反應是什麼?是不是批評指責衝口即出?你用多大的耐心來包容他的錯誤?

要翻版改變,最容易的自然是原版先變。當我們下了改變的功夫,孩子的改變就會如順水推舟般在眼前出現。

有時候,孩子行為不好並不是在仿效父母,而是在向我們傳達訊息,他某種情感上的需要沒有被滿足。

有對夫妻搬新家,兩個平日乖巧的兒子在搬家後一個禮拜變的愛尖叫,黏着大人不放,經常打架,礙手礙腳,而且容易發脾氣。夫妻倆人急於把家安頓好,被孩子的行為搞得心煩氣躁,大聲喝止,嚴厲管教都無效。

有天晚上,夫妻倆設身處地為孩子想了想,意識到他倆忙着整理新家,把孩子丟在一旁,冷落了他們。夫妻倆暫停一切的打理,特地花時間和孩子說話,摟抱他們,給了他們相當的注意力,兩個男孩情緒上的需要被照顧好之後,就變得容光煥發,不再有礙手礙腳的舉動,也不再黏大人,開開心心自己找樂子玩。

每個孩子都有一些情感上的需要,他要能感受到被愛,被接納,受重視和受尊重。

心理學家羅斯,坎培爾博士說,當孩子內在的需要有欠缺時,他常用行為來表達,很少用言辭,而這些行為多半是父母所不喜歡的。孩子的需求越迫切,他的行為也許就越惡劣。

父母的直覺反應常是“我該如何糾正他?”然後用管教或處罰強硬阻止這行為, 往往並不生效。如果父母能反躬自省,問“這孩子需要什麼嗎?”也許他需要更多的接納,更多地了解,或是更多的尊重。

父母如果能在自己這方先作修正,想辦法供應他所欠缺的,孩子的問題很容易就得到改善。

聖經里提到我們常埋怨別人眼中有木屑,卻不知道自己眼中有根樑木, 如果自己眼中有樑木,怎能對別人說讓我去掉你眼中的木屑呢?只有先把自己眼中的樑木移開,才看得清楚怎麼把別人眼中的木屑挑出來。

下回孩子行為不佳,不要專註於糾正他的行為,那可能只是根小木屑,先看看我們眼裡是否有根樑木,孩子能否改變的關鍵也許就在那根樑木。

作者:何雲 Salina Ho

您在教養孩子上辛苦嗎?歡迎您來信和我談談您的想法。來信請寄smzg@smag.org

生命之光廣播電台 © 202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