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处话凄凉,但,天上团圆

有年中秋节,文学家田汉,回忆起过世的妻子易漱瑜,写下一句“可怜一样团圆月,半照孤坟半照人。”自己读着刚写的诗,未读完便痛哭失声。

宋代文豪苏轼应该也有深切体会。苏轼19岁结婚,其妻王弗,结婚时苏轼处境艰难,两人可谓贫贱夫妻。王弗性情温良,侍奉公婆,夫妻恩爱。不仅苏轼爱她,苏轼一家人也喜欢她。苏轼的父亲曾经对苏轼说:“妇从汝于艰难,不可忘也。”可惜,王弗活到27岁就去世了,葬在四川。

十年后,宋神宗熙宁8年,即公元1075年, 苏轼在密州做官,适逢亡妻去世十年,苏轼夜间做梦,梦见亡妻。一时情难自禁,作词一首,就是这首广为人知的《江城子》:

十年生死两茫茫,不思量,自难忘。千里孤坟,无处话凄凉。纵使相逢应不识,尘满面,鬓如霜。

夜来幽梦忽还乡,小轩窗,正梳妆。相顾无言,惟有泪千行。料得年年断肠处,明月夜,短松岗。

这词读来一字一恸,感人肺腑,读之者“有声当彻天,有泪当彻泉(陈师道语)”。这词写的是苏轼夜间做梦还乡,看到妻子窗前梳妆,两人会面,相顾无言,唯有热泪千行。醒来想到自己身在密州,亡妻葬于千里之外的四川。真可谓“ 千里孤坟,无处话凄凉。”

人固有一死,死后的亲人就真和我们生死两茫茫了吗?这种疑问我想很多人在面对亲人去世的时候都会有。 Elton John在爱女死后,写下了著名的《天堂之泪》,广为传唱,因为他的歌写出了很多人的心声,人们都在思考,我们还有机会,看到我们的亲人吗?我自己的父亲过世了,我也时常想起,日后还有机会再见吗?

到美国后,我也参加过一些葬礼。我参加的一个葬礼是在我所在的教堂举办的。气氛在肃穆中透出一些轻松,大家用死者生前的一些话开玩笑。牧师的总结可能说出了葬礼参加者的心声:“我们怀念他,我们对他的家人表示同情,我们能体会他们的悲痛。可是我们又为他感到高兴,他已经打完了那美好仗,荣耀归主了。我们相信,有朝一日,我们仍能在天国里相会。”

圣经《启示录》给我们描述了一个人死后的美好去处:“我又看见一个新天新地,因为先前的天地已经过去了。”(启21:1)“神要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;不再有死亡,也不再有悲哀、哭号、疼痛。”(启21:4)。

妻子死后十年间,苏轼思之甚切,才四十岁,头发都白了。“纵使相逢应不识,尘满面,鬓如霜。 ”假如到了一个新天新地,一切更新,并能见到思念已久的爱妻,那又是何等的喜乐啊?

朋友,对得救重生的人来说,这并不是假设,而是神对得救者的应许,您是否可以考虑,加入这得救者的行列呢,不再在死亡面前,发出“生死两茫茫”这种无可奈何的感慨呢?

生命之光广播电台 © 202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