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情緒》走出別人眼光,活出自我

other people's standards小玉是個活在別人眼光中的人。

剪了個新髮型,沒人誇好看,她就覺得自己一定奇醜無比。買了一條新裙子,朋友隨口批評了一句,這條裙子從此就被打入冷宮,再也不會再去碰它。

和先生討論一件事,先生否決她的建議,“你不懂!”她就不再說話,覺得自己正如先生所云,能力很差!

做一個決定前,她很在乎別人怎麼想—父母,配偶,朋友,他們同意不同意,喜不喜歡,只有當他們肯定了她的決定,才覺得自己是對的。

小玉努力讓自己更優秀,更漂亮,更有趣,為的是能得到更多的讚美和接納。這樣的渴求像個無底洞,驅使她在迎合別人的期許上疲於奔命,內心永不得安歇。

因為長期壓抑自己,以別人的想法為依歸,她有時甚至不知道自己真正的感覺是什麼?

你是個小玉嗎?為什麼會這樣?怎麼辦呢?

心理咨商師傑姆安德森(Jim Anderson)博士說, 一個人對自我的認知有四個因素:外觀,想法,感覺,行為。如果這四個因素在小時候常被身旁的權威以高壓或羞辱的方式否定,這個人長大之後就會不確定自己該怎麼想,怎麼感覺,怎麼做,需要藉著別人的認可來肯定自己,成為一個活在別人眼光中的人。

讓我們看看這四個因素的影響:

外觀
一個人在成長過程里,如果長相和高矮胖瘦被家人用社會標準評定過,他也會一直用那個標準來評估自己:眼睛太小,鼻子不夠高,身高太矮,體重太重。流行短髮他就會留短髮,跟隨潮流改變自己,以贏得認可,只有當別人說他好看時,他才覺得自己好看,無法接受真正的自己,看到自己的美。

感覺/想法
當小孩想法和大人不一致時,很多大人會不自覺的用自己的想法糾正孩子,否定孩子所表達的。比方說:

小孩說,我很餓!大人說,不,你不餓,你怎麼可能餓呢?你剛剛才吃了一碗飯,不準再吃了。
小孩說,我不冷,我很熱。大人說,胡說,溫度這麼低,你一定很冷,快把衣服穿上。
小孩說,我好怕!大人說,沒什麼好怕的!不可以怕,膽小鬼才害怕
小孩說:我不喜歡他! 大人:你不能不喜歡他,那是不對的!

當小孩表達他真實的感覺或想法時,如果大人沒有以同理心試着了解,而是斷然否定或是指責他的想法,讓小孩覺得他是錯的。小孩之後會對自己的感覺或想法沒有把握,總要看大人怎麼說,要和大人一致才心安。

長大後,他會怯於表達自己的想法,跟別人一樣讓他有安全感。他寧可壓抑自己,配合別人,或是採取欺騙,講別人想聽的答案,所以不會被拒絕。

行為
如果大人告訴小孩,只有我說的才是對的,你要照着我說的去做我才喜歡你,當小孩想要有不同的做法時,就受到嚴厲的指責或羞辱。同樣,小孩會因此不敢追求自己想要的;或是陽奉陰違,人前做一套,人後做一套。

很多這樣的人長大後,以社會認可的價值體系決定自己該怎麼活。隨波逐流,以別人眼中的幸福為幸福,不敢有不同的想法,在別人的讚賞中也許活得趾高氣昂,內心卻空虛失落。

安德森博士說,有些人因為長期以別人的感覺為依歸,會不清楚自己內心深處真正的想法或感覺,而且當別人貶抑他時,他會全盤接受,以對方的想法為想法,覺得他所說的話是對的,受到很深的傷害。

一個人要健全的活出自我,首先要能辨識自己的情緒,然後忠於自己的感覺和想法,獨立思考要做的選擇,願意承擔面對的責任,更重要的能勇敢的表達真實的自我。

安德森博士說當別人想法和你不同,表達自我並不是為了否定對方,要對方照你的意思改變,或是要強迫對方接受你,而只是要讓對方明了你和他不一樣,請他尊重你的想法。

一些強勢的人也許不能容許你的不同,以激烈的言辭攻擊批判你,安德森博士說這時你要站穩立場,看清對方的有限,把傷害性的言辭擋在外面,不要讓它進入,影響你的情緒。表達真實的自己需要練習和勇氣。

你是不是在別人的眼光中過活?你知道你內心深處的想法和渴望嗎?你敢不敢表達真實的自我?

歡迎您來信與我聊聊。來信請寄smzg@smzg.org

 

作者:何雲  Salina Ho

 

生命之光廣播電台 © 202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