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情緒》孩子為什麼築起高牆

walls2

“他什麼都不跟我說!”朋友提起丈夫時,神情黯然的埋怨道;同樣的話也才聽另一個朋友說過,但她說的是家裡十幾歲的孩子。

家人或是關起房門,以行動孤立自己,或是只和網路上的朋友熱絡的對話,而以冷漠又疏遠的目光面對你。

他為什麼會豎起那道高牆,把你隔在外面,不願和你交流呢?這道牆有可能被撤離嗎?

高牆往往以不同的形態存在,資深心理輔導皮雅·麥樂第(Pia Mellody)說一般有四種:

第一種是憤怒的高牆

牆裡的人用口頭或非口頭的方式散放出一個訊息,“如果你接近我,或是你說了我不想聽的話,我就會爆炸,我可能會對你大吼或打你,你最好注意一點。”

第二種是害怕的高牆

害怕的人躲在牆後,避免和人接觸。這種人不喜歡參加社交活動,上班開完會後也不留下來和別人聊天。如果被迫放在一個群體里,他散發出來的訊息是,“不要靠近我,我很脆弱,我會應付不了。”

第三種是沉默的高牆

這類的人不說話,不交流,怎麼逼問就是惜字如金,似乎不在乎你的想法,也不表達他的想法。在生活中常是個旁觀者,不主動參與。

第四類是說話的高牆

和沉默的人恰恰相反,他們滔滔不絕,讓聽者沒有空隙來發表他們的觀點,即使對方很有禮貌的想轉話題或是提供不同的看法,他們也不會因此停下來。

麥樂第在她的著作”面對依賴(Facing Codependency)”一書中說,一個人在四種牆裡面轉換是很平常的,今天也許是用憤怒把你擋在外面,明天也許他會變成用到沉默或是退縮畏懼。不管是哪一種牆,牆後的人覺得在那裡才有安全感,他必須要靠這道密不透風的牆來保護自己。

如果你家裡有這麼一個人,不管他是你的配偶或是你的孩子,在牆外的你渴望和他溝通,恢復親密關係,怎麼突破那道高牆呢?

心理咨商師傑姆安德森(Jim Anderson)博士說,首先你要確保你提供了一個“安全”的氛圍,使他覺得你能完全的接納他。

當他的想法或做法不符合你的期望時,你不會以你的標準批評論斷他,否定他的想法,更不會責罵諷刺,以尖銳嚴厲的言辭對他施加壓力,意圖操縱改變他。

相反的,你會試着去了解他,即使不同意也能心平氣和的聽他陳述,願意尊重他的想法,能站在他的立場為他着想,支持鼓勵他。

當他向你承認弱點或錯誤時,你不會把他再臭罵一頓,而是能溫和的接受,感謝他對你的坦誠。他更不用擔心所講的,日後會成為你用來攻擊他的把柄。

他能很放心的向你吐露內心深處的秘密,因為你能為他守住,不會不經心的就說了出去;換言之,他能充分的信任你。

最重要的是,他知道不管他讓你再失望,做得再糟,你都不會鄙視他,放棄他,離開他。

在這種安全的氛圍里,他可以在你面前完全放鬆,做真正的他。

安德森醫生說,當你做到了第一步,接下來第二步是放下他會改變的期望,他願不願意從牆後出來,要由他決定。

很多人在做到第一步後,對自己的表現很滿意,就覺得對方應該要有所回應,當對方沒有動靜,依然故我時,就開始責怪:你不懂得溝通的重要嗎?你不是個好丈夫!或對孩子吼,我對你這麼好,你怎麼這樣回報我,讓我傷透心了。

對方的內心可能正試探性的想出來張望一下,被責怪之後,會馬上又縮回去,繼續呆在高牆後面。

安德森博士說,你只能做好你的這部分。在充滿愛的氣氛里耐心的等待,三不五時和顏悅色的向他表示,“最近好不好?我很想知道你在做什麼或想什麼。什麼時候跟我聊聊嗎?”但仍是把發言權交給他,不施加壓力,不帶任何要改變他的意圖。

安德森醫生說,如果築高牆的是你的配偶,有時原因可能跟你無關。也許是他成長過程里,發表想法時會挨罵,為了明哲保身選擇保持沉默,久而久之成為習慣,這個習慣不會因為跟你結婚很快就改變,你只能做好你這邊該做的,提供一個充滿愛和安全的環境,有一天,當他確認對你開放是沒有問題時,就會慢慢從牆後走出來。

家人築起高牆,把你擋在他的世界之外。問問自己是不是他築牆的原因?什麼樣的說話方式讓他覺得安全被接納?您尊重他要不要從牆後出來的決定權嗎?您在生活中碰到這樣的問題嗎?歡迎您來信和我談談。

 

作者:何雲 Salina Ho

smzg@smzg.org

生命之光廣播電台 © 202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