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和的智慧:让他三尺又何妨

安徽文化名城桐城有一小巷,宽六尺,小巷的名字就叫“六尺巷”。这是一条平凡的小巷,却有着个不平凡的来历。

桐城县志记载:康熙年间,文华殿大学士、礼部尚书张英在京做官,在桐城的家人和邻居发生地界纠纷,互不相让。张英家人修书一封送交给张英,想借张英来“收拾”邻居。张英收到家信后回诗一首,说:

“万里家书只为墙,让他三尺又何妨?长城万里今犹在,不见当年秦始皇。”

这显然是要家人退让。家人收到来信后很是惭愧,主动退让三尺。邻居一看,也惭愧了,于是也后退三尺,所以就成了著名的“六尺巷”。

诗中所说的“万里长城”英文翻译过来,就是“伟大的墙”的意思。秦始皇修了这墙,目的是御敌,保住秦朝的万古江山,可惜的是,秦建国后不多久就终结了。不见了当年秦始皇。

在我的心目中,张英家人和邻居各退三尺的墙,也是“伟大的墙”,而且这是个很有些人文意义的墙。秦始皇修建的伟大的墙分出了敌我;张英家的伟大的墙化干戈为玉帛。如果没有他的谦让,邻居就有可能化为仇敌了。

身为文华殿大学士、礼部尚书,也就是宰相了。身为宰相,却不以势欺人,反而主动和解,这种姿态殊为难得。所以这段“六尺巷”的故事,就常常被人引用,作为“宰相肚里能撑船”的佐证。

1958年,毛主席接见前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,曾引用此诗。那时候中国和苏联关系紧张,毛主席引用此诗,当然是希望双方采用和解的态度,来解决分歧、冲突。

在我们今天的生活当中,我们遇到各种各样的纠纷。我们如何来化解呢,我们不妨学习张英的谦让之道。

谦让是一种高贵的品格,几乎可以说是从神那里来的一种品格。谦让也是解决冲突的一种有效方法。如果没有了谦让,在我们和他人发生冲突的时候,大家冤冤相报,最后,仇会越结越深。总得有人迈出和解的第一步。

谦让基础乃是一种态度,就是愿意解决问题的态度,愿意谅解的态度,愿意形成和谐关系的态度。

圣经把这种谦让的作风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。圣经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,那就是宽恕。在我们遇到矛盾的时候,我们要像张英一样,大度地和我们的邻居和解。我们的亲人触动了我们的怒气,我们也要及时退让,“不可含怒到日落。”(弗4:27 )。不要说亲人和邻居了,圣经甚至要我们原谅我们的仇敌。耶稣被钉十字架的时候,还为钉自己十字架的罗马士兵求情,要神原谅他们。看到圣经上大段让我们原谅的文字,我不禁回想起桐城的六尺巷来。

亲爱的朋友,当有人得罪了您的时候,或者是和您发生冲突的时候,你会不会收敛自己的怒气,主动谦让,主动原谅,创建您生活中的六尺巷呢?

生命之光广播电台 © 2022